童年时光,总是在家人将晒得干脆的粽叶轻轻拾起时,嗅到了端午节的气息。我扳着指头,翘首以盼,等待那些用翠绿粽叶裹就的香气扑鼻的粽子。
端午前夕,母亲穿梭于市集,挑选最鲜活的粽料——糯米、红蜜枣。偶尔家中也会制作肉粽,那般美味却似昙花一现,印象中仅寥寥数次。
端午来临,家中便开始了包粽子的忙碌。妈妈与奶奶,这对包粽的高手,全权负责起这传承的手艺。
若包红豆粽,她们细心地将糯米与红豆洗净,融为一体,再巧妙地以粽叶裹出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翠绿三角。若是肉粽,则将五花肉切得细碎,与糯米共舞。在她们巧手的魔法下,零散的食材转瞬化为形态各异、香气四溢的粽子。
粽子包毕,母亲会在不同馅料的粽子上留下独特的印记,随后一一投入大锅的怀抱。家中人口众多,妈妈和奶奶总是一次性制作许多。那口大锅,往往需三煮方能满足我们的需求。由于煮粽子耗时漫长,我与姐姐便也尝试用剩余食材模仿制作小粽子,却总不如长辈们的作品那般精致美观。
粽子熟透,我们这群孩子如蜂拥而至,争相抢夺肉粽。不消片刻,一锅粽子便在十几双大小手中消失殆尽。随后,第二锅粽子登场的时分,它是餐桌上的佳肴,最后一锅则成了未来几日的零食,悠长回味端午的温馨。